2025年01月10日

福音时评| 从云南大象千里迁徙看人类如何处理和大自然的关系

作者: 李世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0月21日 09:10 |
播放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10月15日在昆明开幕之际,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在接受采访时候说,他听说了云南西双版纳大象千里迁徙的故事。大卫·库伯开玩笑说:“这些大象可能是知道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要在昆明召开了,所以特意来凑热闹。而且这些大象有十五头,正好我们也在开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他说云南大象迁徙这个事件很有象征意义,说明人类可以让生态得到修复,大象的栖息地不再遭到挤压,野生动物能更好地繁衍生息,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今年5月底,15头云南野生亚洲象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离开了栖息地西双版纳,在长达数个月的时间中持续向北迁移,甚至一度抵达了昆明,让全世界的动物研究人员都大跌眼镜,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千里跋涉的15头大象都已经平安回到他们原本的栖息地了。

可是,故事到此远没有结束,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思考、猜测着西双版纳野象北移的动机和目的,大象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的食物?还是迷失了方向?是因为栖息地出现了什么问题?抑或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今后,类似的迁移会不会成为常态?这次大象的出走又带给我们人类哪些启示?

始作俑者是人类?

野生亚洲象群在自己的家园好端端,为什么突然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亚洲象专家组成员张立分析说,他曾经通过卫星遥感照片对亚洲象分布区域做过植被变化分析。

他向媒体透露,在过去的40年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减少了4300多平方公里。传统的水稻种植让位给经济附加值更高的茶叶和橡胶等作物,茶地的面积增长了5000多平方公里,橡胶的面积增长了4700多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开垦种植挤压下,适宜亚洲象生存的栖息地,在不断减少。相比2000年的亚洲象栖息地,2018年栖息地更加破碎化、分布更加离散、人为干扰严重。栖息地面积的减少及质量的下降有可能是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向外扩散迁徙的根源。

在这场典型的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人,努力的种地赚钱,一方面是大象,努力的想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那也只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人类对此可能会觉得非常突然,然而对于大象们来说,也许早就“蓄谋已久”了......要知道亚洲象的栖息地减少,并不仅仅是这几年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在4000年前,亚洲象还出没于今天北京所处的位置,河南省的简称“豫”更是一眼就能让我们看到河南和大象的关系。可是如今它们却只能偏居于中国西南部和缅甸接壤的几个孤立保护区。

未来怎么办?给亚洲象一片“立足之地”

在人类与亚洲象的冲突之中,过去几千年的时间一直是人类在前进,那么大象就只好退却了,一直退却到中国西南边陲这些地理和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区域。可是现在,大象们已经退无可退了,因为再无可退之地。还有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大象究竟在这场冲突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那就是亚洲象因为人类活动而被迫改变了它们的行为。亚洲象本喜欢在白天活动,但由于人类白天常在土地上活动,所以它们逐渐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改成了傍晚活动,尽可能避免和人发生直接冲突。

云南大象千里迁徙的事件提醒我们,人类是时候,为身边的动物们着想一下了,它们也需要生存。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所有动物都有正常生存的权力。只有当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共处,人类和动物各自安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精彩、祥和,人类也才不至于成为“孤家寡人”。这个“我们”,也包括了大象。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